茂盛医院于2017年在台湾生殖医学会发表首次针对前次ICSI治疗周期受精率少于50%的病患,于新的治疗周期使用
卵子纺锤体定位技术结合ICSI,大大提高受精率,事后经过统计发现38岁以上的病患的卵子,纺锤体偏离第一极体的比率偏高,因此高龄妇女使用卵子纺锤体定位技术结合ICSI(单精子显微注射术)可以大大提高受精率。
研究目的 |
分析335位38岁以上高龄妇女的卵子纺锤体偏移角度与ICSI后续结果。 |
研究方法 |
研究利用卵子纺锤体定位技术分析1222颗卵子的纺锤体偏移角度进行分组,并根据卵巢刺激反应分为两组,分别分析受精率与D3良好胚胎获取率。22位使用卵子纺锤体定位技术的患者与48位使用常规单一精子显微注射术的患者进行对比。 |
研究结果 |
对于纺锤体偏移角度≤90°的组别(79.1%-85.4%),其正常受精率明显高于未检测组(59.5%)和分裂末期一组(61.5%)。而在D3良好胚胎比率方面,卵子纺锤体偏移角度组别之间并无显著差异(44.2%-70%);在POR(卵巢反应低下)和NOR(正常卵巢反应)组别中,未检测组的受精率(56.8%-65.8%)低于卵子纺锤体偏移角度≤90°的组别(79.0%-85.4%)。 |
研究目的
分析茂盛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335位38岁以上高龄妇女的卵子纺锤体偏移角度(Meiotic spindle deviation angles, MSDA)与单精子显微注射术(ICSI)后续结果之间的关系。
研究方法
研究利用卵子纺锤体定位技术分析1222颗卵子的纺锤体偏移角度,分为六组:偏移角度≤15°、偏移角度16°-44°、偏移角度45°-90°、偏移角度>90°、未检测及分裂末期(≤15°、16°-44°、≥45°-90°、>90°、未检测(Non-detection, ND)与分裂末期(TelophaseⅠ, T1)。另外,根据卵巢刺激反应分为两组:正常卵巢反应(Normal ovarian responders, NOR)和卵巢反应低下(Poor ovarian responders, POR)。与22位使用卵子纺锤体定位技术的患者进行比较,以及与48位使用常规单精子显微注射术的患者进行比较。
研究结果
在1222颗卵子中,有86.3%的卵子能够检测到纺锤体偏移信号。
纺锤体偏移角度与D3良好胚胎率
对于纺锤体偏移角度≤90°的组别(79.1%-85.4%),其正常受精率明显高于未检测组(59.5%)和分裂末期一组(61.5%)。而在D3良好胚胎比率方面,卵子纺锤体偏移角度组别之间并无显著差异(44.2%-70%)。
纺锤体偏移角度 |
受精胚胎数 |
D3良好胚胎 |
≤15° |
287 |
162(56.4%) |
16°-44° |
196 |
134(68.4%) |
45°-90° |
211 |
135(64.0%) |
>90° |
26 |
15(57.7%) |
未检测 |
86 |
38(44.2%) |
分裂末期 |
20 |
14(70.0%) |
|
826 |
498(60.3%) |
卵巢反应与D3良好胚胎率
在POR(卵巢反应低下)和NOR(正常卵巢反应)组别中,未检测组的受精率(56.8%-65.8%)低于卵子纺锤体偏移角度≤90°的组别(79.0%-85.4%)。
- NOR组:卵子纺锤体偏移角度与D3良好胚胎率没有显著关联
- POR组:未检测组的受精率(65.8%)明显低于卵子纺锤体偏移角度≤90°组别(70.0%-85.4%)
此外,在纺锤体偏移角度16-44°的组别中,受精率(85.4%)和D3良好胚胎率(69.4%)明显较高。尽管是否有使用卵子纺锤体定位技术与否的受精率和临床结果类似,但POR组别中使用卵子纺锤体定位技术的D3良好胚胎率较高(63.0% vs. 40.9%)。
纺锤体偏移角度 |
受精胚胎数 |
D3良好胚胎 |
≤15° |
159(80.3%) |
73(54.1%) |
16°-44° |
111(85.4%) |
59(69.4%) |
45°-90° |
112(84.2%) |
44(53.0%) |
>90° |
14(70.0%) |
6(50.0%) |
未检测 |
50(65.8%) |
17(39.5%) |
分裂末期 |
7(46.7%) |
3(60.0%) |
|
453(79.2%) |
202(55.6%) |
参考资料: (2017, Aug). The effects of meiotic spindle deviation angles o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quality in women over 38 years of age. 台湾生殖医学会2017年会